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App Store

耕保首考,造假歪风不可长

 2024-02-29    土地观察

640.jpg

春节一过,各地各部门摩拳擦掌,求实弃虚、真抓实干之声频登报端网端。有的省份更是在工作文件中直指弄虚作假现象,专门提出“扭转一门心思在数据上‘想办法’‘造业绩’的造假冲动”。无独有偶,2月18日,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自然资源部就迅即以实际行动公开通报了国土变更调查的16个典型问题,其中涉及7个弄虚作假问题,无疑是对此类乱象一次有针对性的重拳出击

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兹事体大,无须赘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修订后重新印发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考核结果列为省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并抄送中央组织部,同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问责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此外,考核结果还将体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涉地专项资金、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等奖惩措施上。因此,不难想象,此次强调“党政同责”考核,不仅考核行政首长,还要考核党委书记,不光带来计划指标的经济压力,还会增加担责履职的政治压力,只会加重不会减轻。

诚然,首次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考核,既是对省级党委政府,也是对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落实党政责任的一次检验。自去年以来,考核相关工作在各地紧锣密鼓推进。其中,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中的耕地数据,是“首考”的基本依据。调查数据准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首考”。否则,必然影响考核质量,并将危害带入下阶段工作。也正由于此,个别地方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调查单位在数据统计上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歪主意,企图以虚假数据蒙混过关。有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是“有组织、系统性违反变更规则”造假,有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如何以“技术处理”托词来掩饰造假,还有的临时移种甘蔗、谷桩摆拍举证造假。实际国土变更调查工作中组织不力、懈怠应付,而在弄虚作假时却组织有方、过关斩将,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惩治统计造假也要实行党政同责。正如通报所指出的,弄虚作假性质恶劣,调查不实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等统计工作相似,土地调查也属于国家统计的重要范畴,数据真实是统计的生命。早在去年9月启动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之初,自然资源部就在有关实施方案中强调,对虚报、瞒报国土调查数据的,按照《土地管理法》《统计法》《土地调查条例》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当事人法律责任及相关领导的行政责任。此外,对于公务员、公职人员的弄虚作假行为,相关法律法规也有相应严格规定。特别是2023年年底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统计造假被列入“对违反工作纪律的处分”,且在第一百三十九条将其划分为统计造假、统计造假失察等两类,根据情节对直接责任者、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撤销相关职务、开除党籍等处分。此次通报中列举的种种弄虚作假问题,暴露了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对于此次“首考”仍抱有侥幸闯关心理,对于国土调查的真实性、严肃性仍然缺乏足够认识,对于调查统计弄虚作假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纪律责任仍缺乏深刻警醒

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通报查处的违法违纪领导干部时,特别指出了个别领导干部“为了个人升迁搞数据造假”。此次自然资源部对弄虚作假典型问题的通报,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警示提醒,督促各地抓紧整改纠正问题。无论是国土调查还是其他统计调查,都要以此为惧、以此为戒,坚决刹住相关领域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


TmallGo Top